close
  • 法國近代以Cortot最為傑出,他最重要的教學概念是把整個鋼琴視為一個樂團,用各種不同的技巧來表現各種樂器的音色。
  • 法國看似浪漫,音樂聽起來似乎很自由,但「自由」是建立於紮實的基本功、有組織的思考,以及非常清晰的表達,因此「自由」並不等於「隨便」。
  • 鋼琴課第一從「人體」教起:身體怎麼坐、手怎麼放、呼吸、在台上走路、敬禮、眼神,講解頭、脊椎、腰、手、關節各部位(亞歷山大技巧),避免演奏傷害。
  • 第二是「放鬆」:琴槌打到弦之後,肌肉應該是放鬆的,弦才有空隙可以震動,聲音才能傳得遠。體會放鬆方法一:雙手提水桶,雙手從手臂到手掌整個放鬆往下放掉(不是只有手掌放鬆),發出的聲音會非常驚人。方法二:坐在椅子上,手肘撐在桌子上,突然間用外力將手肘打掉,整個人會跌下去。
  • 音色:音色是「彩色的」,可以用鋼琴表現出各種樂器的音色;音色也是「多彩的」,例如:看到天空藍是什麼音?像血液一樣充滿熱情的暗紅色是什麼音?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,但是每個人一定都要有屬於自己的想像力。
  • 層次:層次就像顏色,有淺有深,而每一個顏色又可以區分自己的深淺(例如:深紅色、亮紅色....想像一下百貨公司的口紅,有好幾十種紅色)。
  • 風格:彈不同作曲家的作品,風格是不同的。只有技巧卻沒有風格,不能算是好的音樂家。例如:貝多芬的sf是espressivo,很多時候比較強是因為要放更多感情下去,而不是硬梆梆的像打擊樂一樣;蕭邦的rubato則和德布西、拉威爾不一樣,蕭邦的rubato像一棵大樹,微風吹來會輕輕搖動,颱風狂掃時搖擺幅度就很大,但風靜止時又回到原來的狀態。德布西、拉威爾則會準確告訴你有幾個音、要怎麼彈,這就是風格的不同。
  • 德布西和拉威爾的共通點:一、雖然力求創新,但不刻意搞革命。革命就是顛覆,顛覆到令人無法接受。二、他們擴充和聲,讓調性衰退。拉威爾的調性還是很清楚,但德布西已經開始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使調性隨時都在改變。三、他們都放棄鋼琴領域中大型的曲式,採用精緻的曲式。四、他們跟印象派畫家相似,對色彩、層次非常講究。
  • 德布西和拉威爾的不同點:拉威爾在樂器上繼承大鍵琴和李斯特的精神,他的寫作形式富有變化,有更多音型及細碎音型,如顫音及琶音。他所有作品都有快速經過音群的小音符,彷彿就像他的簽名一樣。如果以「水」的詮釋來說,德布西的旋律去又回來,彈過之後可能有聲響的餘韻,而拉威爾的則是光亮的感覺。(當然也有例外)
  • 樂團方面:德布西大量使用樂團的中音域配器,如低音弦樂、三支低音木管、一定有四支法國號、一定有兩台豎琴,所以德布西的音樂有餘韻,他用豎琴把音樂整個包起來,所以作品中永遠有兩台豎琴。拉威爾的樂團很光亮,像鏡子一般的閃亮、光彩奪目,甚至有點銳利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香菇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